廊坊市,河北省地级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北临首都北京,东交天津,南接沧州,西连保定,地处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地带、环渤海腹地。廊坊市辖两个区、两个县级市及六个县,总面积平方千米;年末,常住人口.05万人。年,廊坊市生产总值完成.1亿元。当然廊坊市历史悠久,自古至今名人辈出,孕育了一大批栋梁之才,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介绍两位近当代人物,他们一位是开国中将、一位是中科院院士。
第一位:孙毅
孙毅(-),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人,曾用名孙俊明,毕业于河南陆军军官学校。年7月4日13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华北军区副参谋长,中央军委军校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外训部副部长,军委出版部部长,总参谋部军训部副部长,总参谋部顾问。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春至夏任粤赣军区独立第二十二师参谋长。9月至10月任红一方面军教导师参谋长。参加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1月任军委干部团作战科科长,不久任国家政治保卫局政治保卫团参谋长。年任红三军团教导大队大队长,军团司令部教育科科长、侦察科科长、作战科科长。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司令部教育科科长。年夏任红一军团副参谋长,同年冬至年8月任参谋长。参加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年夏兼任红一军团随营学校校长。
全国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参谋长、师教导大队大队长。年12月至年12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年1月至8月任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同年8月至年8月任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参谋长。参加过平型关战斗和反“扫荡”。年8月至年3月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校长兼训练部部长(至年3月),还担任晋察冀军区训练部部长、教育训练委员会副主任。因身体力行、从严治校,
年6月荣获抗大总校一等奖。年至年9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即第四支队)司令员。年秋到延安。年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同年9月至年6月任冀中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年6月至年7月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年12月至年5月任晋察冀军区第七纵队(冀中军区兼)司令员。年5月至9月任华北军区第七纵队司令员。同年7月至年7月任中共冀中区委常务委员。
年1月至3月任华北军区补训兵团司令员。参与指挥大清河北支援围攻平津作战,参加解放石家庄和天津的战斗。2月至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员。3月起任中共石家庄市委常务委员。曾任保定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同年8月至年11月任中共河北省委常务委员、河北军区司令员(至年10月),年10月至年10月任党委副书记。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实行军衔制为标志,进入了建军新阶段。授衔前,曾有一些同志因争名、争利、争军衔而闹情绪,甚至哭鼻子。在一些同志的眼里,肩膀上金星的多少至关重要。而孙毅却向组织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只有从劳之苦而乏建树之功,在评衔时要宁低勿高,授我少将军衔足矣。我投身革命不是为了升高官,要俸禄。”最终中央军委以标准为据,上下评定,全军平衡,于年9月27日,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授予孙毅陆军中将军衔。
第二位:翟裕生
翟裕生,矿床学与区域成矿学家。年2月6日生于河北文安。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年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博导。曾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质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矿田构造组主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较早开展矿田构造研究,提出成矿接触带构造体系和多种矿床的构造-矿化模式,主编我国第一部矿田构造学专著,建立矿田构造学科体系框架。再造了河北大庙斜长岩和铁矿的成岩成矿过程阐明鄂东富铁矿床成因,发现新的铁矿类型。提出区域成矿系统及演化论,主笔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区域成矿学专著。
经过系统、严格的深造,使他对前苏联矿床地质学的成就和特点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在此期间,他随苏联专家去野外协助指导研究生,调查了华南、华北的十多个金属矿山,对中国矿床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他的研究生论文对河北大庙斜长岩及钒钛磁铁矿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以对矿区地质的精细观察为基础,基于实验测试和综合分析,划分出不同的岩石和矿体类型,建立了斜长岩类演化序列和浸染状矿石、贯入型矿石三阶段成岩成矿模式,从构造与岩石化学的结合上进行了较充分的论证。他的论文成果被认为填补了中国斜长岩类及钒钛磁铁矿床研究的空白,一直被同行所采用。
年,翟裕生和其他老师带领百余名同学在江西参加找矿劳动,翟裕生以赣东北为重点跑了二十多个县,经过调查和研究,他对区域成矿的研究内容及方法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回校后,在张炳熹先生的领导下,他参加组织了湘、赣、闽、浙四省成矿规律研究,在广泛找矿、矿点检查和重点矿区研究的基础上,共同提出了构造成岩成矿带的概念,认识到W、Sn矿带和Pb、Zn、Cu、Ag矿带属于两个不同的成矿体系并有先后叠加复合关系,并对C.C.斯米尔诺夫的太平洋成矿带内带外带观点的局限性进行了评述。这项研究被评为60年代区域成矿研究的重大成果。
四省成矿规律研究的成果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体现了教授指导、集体协作研究的精神。在此之后,为了教学的需要,为进一步锻炼和培养年轻教师和高年级同学的研究能力,以张炳熹、袁见齐先生为首,又组织勘探系师生完成了《中国矿床学》教材(内部版)的编著。翟裕生主要分工做内生矿床成矿特征的研究和汇总,以及研究项目的组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