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南方是无数打工者、创业者向往的地方,经济发达,工资高,就业机会多,创业机会多。但是,在当年,在明清时代,东北的黑土地才是山东人眼里的“香饽饽”。
下面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为什么东北大地的关东,是山东人眼里的香饽饽。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闯关东”。闯关东其实从明代就开始了,陆续有山东半岛以及河北省的一些农民,迁移到东北区。但是高峰期却是在清末同治光绪年间,以及后来的民国时期。这段时期的闯关东,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那段历史。
其实,闯关东的不仅仅是山东人,也有一些河北人,比如张作霖的祖上就是河北大城县人。但是因为山东人居多,所以,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就是狭义上的,山东人,在清朝末年以及民国时期的闯关东。
为什么山东人要往东北去,而不是南方?
首先是政策原因
年到年间,清朝政府为了开垦广大的东北土地,颁布了“招募令”,招募山东农民到东北区开垦土地,还规定,凡是能招募到人来东北,“文授知县,武授守备”,所以,这个时期,大量的山东农民进入东北,东北的大量闲置土地得以开发。
但是到了康熙七年(年)的时候,为了保护满清人在东北的利益,康熙突然下令停止招募,汉人不得进入东北三省,还在东三省设置了一条长长的保护线。从此,东北大量的土地成为荒地,无主之地。
年的时候,清朝已经国力衰弱,沙俄一直在东北边境蠢蠢欲动,为了增加东北人口,提高东北的防御能力,又废止了禁令。所以,大量的山东人开始涌入东北境内。
山东人为什么这么积极地往东北去呢,一方面,是早年间到东北的人,通过辛勤劳动,都发了大财,有了示范效应,另一方面,清政府也有鼓励政策。比如张学良在回忆录里就说:“当时东北有射箭的”。所谓射箭的,就是你拿个弓箭,你能射多远,这多远的地都是你的。
对于在山东没有土地的老农民来说,那这就是香饽饽啊,而且还是免费送的香饽饽。诱惑能不大吗?所以,拖家带口的都往东北跑。
在民国年间,张作霖主政东北的时候,为了增加东北的人口,也为了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兵员,实行“大放荒”政策,只要你来了,就给你发放土地,而且坐火车半价甚至免票。
其实是人的原因
清末时期,中国大部分人都是农民,尤其是山东半岛,因为很早土地就被开发,所以长期以来就是人口众多,土地太少。所以闯关东出去的基本都是种地经验丰富的老农民。
那个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个多农民工,而且,那个时候的农民工基本就是干长工,或者下苦力,一年到头也赚不到钱。
能让这些老农民们翻身赚钱,实现人生逆袭的,还是他们的老把式—种地。
东北别的没有,但是有的是土地,但是就是没有人去开垦,去种。所以,虽然东北的气候很冷,自然环境不是很好,但是,如果在东北肯下力气去种地,还是有实现奔向小康生活的。
另外,山东人有大量的老乡、亲戚在东北,到了东北以后人生地不熟的,有个老乡、亲戚帮忙,好落脚生存。
但是,南方就不行了,南方人口众多,土地稀少,没有山东老农民的生存空间。
再次是路的原因
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仅一海之隔,走水路两三天就到了,走陆地也就是十天半个月。从经济成本上来讲,到东北最经济省钱的。但是往南方去救不一样了,路途遥远,说不定还没走到,全家人都饿死了。
另外,山东人往东北去,从几百年前就开始了,在当地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就好像我们现在习惯往北上广深去世一样的。
最后是安全的原因
清末的时候,外国列强开始打入中国,腐败的清政府无力保护他的国民,战火不断,尤其山东半岛,被德国、俄国、日本都盯上了,闯关东的大军中,除了因为灾荒无法生活下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躲避战乱。
纵观当时的中国,也只有东北,这个被满清政府视为龙兴之地的地方,基本是没有战乱和各种起义、反清活动发生的。所以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安全的生活之地。
当时闯关东的人,不像现在,男的出去打工,女的在家带孩子当留守妇女。当时都是拖家带口的整体迁移过去,闯关东的意义就在于,给家人一个稳定的,富裕的生活之地。所以,安全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整体来说,山东人往东北去的多一些,但也有一些往南方去的,比如到上海闯世界。但是到南方,只有两条活路,一条是入帮会,做一些偷鸡摸狗,打打杀杀的营生,这不适合老农民们。一条是有手艺,有头脑,会做生意,这对于已经破产的老农民们来说也不适合。
所以,整体来说,往南方去的少,大部分都往东北去了,所以,才有了中国历史上规模宏大的人口迁移,闯关东。
民国时期,山东后裔占东北总人口的70%以上。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在大连,山东后裔占大连总人口的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