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麟德
一
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被誉为晚清中兴名臣。名臣者,有贤才,立功业,声名烜赫,垂于后代者也。其立德、立功、立言皆有非凡业绩:德业上有建树;功业上有成就;言论上有创造。林、曾、左、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位至督抚封圻,为显宦;擅赋诗属文,为学者。与四名臣同时位至封疆的梁章钜,虽非名臣,然亦具经世之才,其为国为民立身行事无不与四名臣相颉颃。嘉道之世,于政坛以循卓称,于文坛以赅博著。
梁章钜(—)字茝林,晚号退庵,祖籍福建长乐,清初徙福州,乾隆四十年乙未生于榕城之书香望族。祖父讳剑华字天池,为鳌峰书院都讲(古代学舍中选择高材者协助博士讲经的儒生)多年,为闽省朴学(泛指儒家经学,特指清代学者继承汉儒学风而治经的考据训诂之学)名家。父讳上治字翼斋,以孝廉任邑侯,闽省理学(宋儒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明儒王守仁等的哲学思想)名家。母王淑卿,少以孝称,尝割臂肉疗父笃疾,喜观经史,通晓大义,能诗文,为其启蒙老师。叔父讳上国字九山,乾隆四十年乙未进士,累官太常寺卿,著名经学家。乾隆二十九年甲申,纪昀督学闽中,赞曰:“闽中巾卷世家,以长乐梁氏为第一”,手制“书香世业”额以赠。章钜家学渊源,幼承庭训,敏而好学,更受业师兼泰山郑光策字苏年经世致用经学的影响,髫龄即为苏年师选中雀屏。“布政君甫十龄,一见决为大器,遂许字焉”。(林则徐:《梁茝林方伯室郑夫人墓志铭》)舞勺时受知于陆锡熊耳山学使,入张伯行抚闽擢蔡璧、蔡世远父子掌教的鳌峰书院,得理学名师孟超然(号瓶庵)的点化,书院学术氛围之熏陶,打下了宗宋学兼容汉学,不尚考据,广闻博采的基础。嘉庆元年丙辰,郑齐卿氏于归,夫人幼通诗礼,钟情笔墨,胆识相近,贤内助也,助夫搏击场屋增一臂之力。章钜于乾隆五十九年甲寅举于乡,嘉庆七年壬戌会试成进士,座主(主考官)为纪昀,纪文达公与榕城梁氏有不解之缘:章钜祖父天池公、伯父上宝、父上治、叔上泰、上国皆立雪纪门,淑艾之教,情谊三世。嘉庆壬戌中式后入翰林,旋遭失怙大故,在汀州府宁化县任教谕(亦称司铎,学官,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之翼斋公卒于学署,纪文达撰联挽之:“十五传兰玉相承,授砚三看入芸馆;六千里泥金甫报,抚楹一笑返榕城”。上联赞梁氏一门芝兰玉树,佳子弟一脉相承,纪以所藏汉瓦改砚相赠,谓三世渊源,衣钵相传于书馆;从京城颁降的新进士登科喜报刚到,遽料翼斋公竟含笑返道山,魂归故里。洊岁,苏年师相继谢世。服阕后进京,散馆授礼部仪制司行走(入值办事),后因病回籍,掌南浦书院讲席(对师长、学者的尊称)甫一年,福建巡抚张师诚(字兰渚)延入幕中,主讲、幕僚(协助巡抚办理文案、刑名、钱谷的参谋或记室)交替为之,二年后离职荐林则徐入幕中,闽抚张兰渚盛赞梁茝林、林少穆、李兰卿为“福州三杰”。兰卿讳彦章,侯官人,嘉庆十三年戊辰举人,嘉庆十六年辛未进士,以内阁中书用,升侍读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后转任地方守、道,终鲁都转(盐运司),为翁方纲校《复初斋文集》未半而夭。
梁章钜于道光二年壬午,由吏部引见以道、府用,授湖北荆州知府,于江陵官署自题楹联:“政惟求于民便,事皆可与人言”。这位五马黄堂,以民为本,胸怀坦荡,异常难能可贵,次年便擢江南淮海道,历官苏、鲁、赣臬(按察使),鲁、甘、苏藩(布政使),广西巡抚兼学政,五任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政绩斐然,是颇有建树的政治家。他长林则徐十秩而比林早逝一年,二公过从甚密。退庵自称:“余福州老屋在屏山之麓,与少穆为比邻者数年”。(《归田琐记卷八·北东园日记诗》)又在鳌峰书院同窗,一同获郑苏年师亲炙。师命途多舛,高宗六次南巡赴浙应召试,为监试官和珅忌,毕生偃蹇,贫病交加,不坠凌云之志,曾绘《抱膝图》以见志,终鳌峰书院讲席。然硕学亮节,门徒仰之若泰斗。道光十五年乙未奉召入都自运河北上,在扬州病疟滞留月余,继进抵姑苏,得晤江苏巡抚林则徐,出恩师《抱膝图》,少穆沐手“熏香而拜,不禁泪涔涔下”,且挥泪赋诗云:“遗影追寻立雪前,春风书带正翩翩。谁知稷下闻琴泪,已兆隆中抱膝年。坐有心香余泽在,集题脚气几人传。韩门李汉编文后,忆否桐枝瘦可怜”。(蒋凡:《林则徐与梁章钜诗文交游小考》)睹物思人,泫然泪下,叹恩师赍志以殁,饮恨而终。诗多用典,如“书带”即束书的带,汉郑玄门下取以束书,苏东坡有“庭下已生书带草,使君疑是郑康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书轩》之句。所用之典,多含不忘师恩之义。林梁二公,相知甚深,事志相得,情孚意合,惺惺惜惺惺,宦迹也大致相当。清介廉洁,忠君报国,抗御外侮,造福人民,为人从政若出一辙。林任东河河道总督时尽力修治黄河,任苏抚时,兴修白茆、浏河等水利。梁先后官江苏8年,亦持江南向为重地,东南富庶之区,水利至关重要之论。因而就任苏藩后,首治泖湖(上海松江)、挑浚吴淞江获朝廷加级。道光十一年辛卯,“江淮大水成灾,流民蔽江而来,每日以万计。乃率属捐廉,出示募捐,一面给船咨送,一面设厂留养”。(《退庵自订年谱》)旋修复练湖牌坝,筹款兴修孟渎、得胜、澡港三河水利。道光十六丙申,奉调广西。逾年,主张重治鸦片囤贩之地,配合林则徐严令禁烟。鸦片战争发生后,不惧权贵,毅然上疏抨击琦善在粤开门揖盗,热情讴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道光廿一年辛丑夏,奉调回任苏抚,抗英禁烟之志不少懈。并申言:“以中国易尽之藏,填海外无穷之壑,日增月益,贻害将不可言”。“莅江苏任,即带兵赴上海县防堵”。“又与陈莲峰提戎化成协力练兵练炮,收抚巨奸,自吴淞江至宝山口数十里刁斗森严,军民安堵。值浙江镇海失陷,督部讣至,因兼署两江总督及两淮盐政二十余日”。(《年谱》)裕谦愤而投水报国后,梁章钜身兼数职,任重道远,于干戈扰攘中指挥若定,两次参与中英之战,倡言“收香港为首务”。抗英禁烟,矢志不渝。在鸦片战争中梁章钜只是未逢骇浪惊涛,因而不及林则徐那样壮怀激烈,导演出威武雄壮动魄惊心的场面,而其主旋律爱国则一。诚然,在开眼看世界上,无庸讳言,梁章钜譬诸林则徐、魏源,确有一定的差距。
纵观梁章钜沉浮宦海四十载,京官、外任各半,爱民惠政如抗灾救灾、兴修水利、整顿财政、治理漕运、整肃吏治、肃清文闱、培养人才等屡见不鲜,有目共睹,是一位清明干练深得民心的封疆大吏。不宁唯是,通籍四十余年,不辍翰墨。虽戎马倥偬,政务烦冗,案牍之余,仍勤于著述。梁公坦言:“某生平精力,半耗于仕宦,半耗于诗,其文但率胸臆言之,未能求工也”。言虽谦挹,实为自许。其为人也,仕不废学,纵览群籍,能诗善书,学识渊博,熟谙掌故,精鉴赏,富收藏,好金石,善作笔记小品,卷帙浩瀚,罕有其匹。挚友林则徐于其身后赞之曰:“自弱冠至老,手不释卷。盖勤勤于铅椠者,五十余年矣”。“仕宦中著撰之富,无出其右”。(《梁章钜墓志铭》)可以这样说:梁章钜思想不及林则徐敏锐,在鸦片战争的历史舞台上,其作为也不及林则徐威武雄壮,然而著述之殷林则徐却望尘莫及。退庵笔下除诗文创作外,还有诗话、金石考证、训诂、笺注之类的学术著作,更有较多的极富史料价值的笔记,其价值并不逊于学术著作,琳琅满目,粲然可观。如《经麈》、《夏小正通释》、《论语集注旁证》、《三国志旁证》、《文选旁证》、《清书录》、《称谓录》、《金石书画题跋》、《仓颉篇校证》、《古格言》、《师友集》、《巧对录》、《长乐诗话》、《东南峤外诗文钞》、《东南峤外书画录》、《南浦诗话》、《藤花吟馆诗钞》、《闽川闺秀诗话》、《闽川诗话》、《乾嘉全闽诗话》、《三管诗话》、《三管英灵集》(唐时在广西设桂管、容管、邕管三经使略)、《雁荡诗话》、《制艺丛话》、《诗律丛话》、《退庵诗话》、《楹联丛话》、《续话》、《三话》、《三思堂丛书》、《闽文典制钞》、《退庵诗存》、《退庵文稿》、《退庵随笔》、《南省公余录》、《枢垣记略》、《浪迹丛谈·续谈·三谈》、《归田琐记》、《沧浪亭志》、《沧浪亭题咏》、《梁祠纪略》、《国朝臣工言行记》、《吴中唱和集》、《北行酬唱集》等约75—85种,余卷,经、史、子、集应有尽有。其中诗话之多,嘉、道间无出其右。笔记风发泉涌,俨然大家。梁章钜生平功业和著述,有两副楹联概括得至为精当。谢椒石联言简:“乾隆末,举秀才,嘉庆初,历翰部,道光间,掌封圻,回首功名成百顺;经史部,有旁证,艺文家,喜博稽,政事门,备掌故,等身著述自千秋”。王叔兰联意赅:“二十举乡,三十登第,四十还朝,五十出守,六十开府,七十归田,须知此后逍遥,一代福人多暇日;简如《格言》,详如《随笔》,博如《旁证》,精如《选》学,巧如《联话》,富如《诗集》,略数平生著述,千秋大业擅名山”。(《归田琐记卷八·楹联剩话》)这两副对联,上联列举其功名爵禄,下联指明其著作价值,虽皆为友人在退庵生前所赠,然“三不朽”尽在其中,可谓至当不易之定论矣。
退庵为学从政,皆一帆风顺,仕学兼优,究其原因:
其一,家传师承,闽学氛围,友人相助。出生于巾卷世家,书香门第,髫年得天独厚,椿萱启蒙,濡染家学。稍长获岳翁尽心教诲,入鳌峰书院后转益多师,闽省前贤李光地、蔡世远、闽抚张伯行等对其影响很深,李、蔡、张诸公皆笃行朱子之学。入京后加入宣南诗社,嘉庆九年甲子,陶澍主持此社,林则徐亦加入,参加成员均为翰林出身的京官。入社后互以文字相切劘,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