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葬母排面有多大乡亲们白吃白喝35天

中科医院承办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5077/

光绪三十二年冬天,长春宫那位戴着二品顶戴花翎的总管李莲英,得知了一个坏消息——他的生母曹氏去世了。

身为慈禧跟前最受宠的大太监,他没多久就拿到了48万两白银,回故乡给母亲办丧事。在李莲英的张罗下,一场长达35天、人人都能白吃白喝的流水席开始了,这奢华送葬的事儿也就此开场。

李莲英,原叫李进喜,是顺天府大城县(就是现在河北大城县臧屯乡李家村)的人。他是皮匠的孩子,家里穷得养不起他,他还没成年呢,家里就把他送进宫里当太监了。

在清朝晚期,要是谁去当太监,那后半辈子的幸福就没了,往后还得遭外人嘲笑讥讽。功名利禄想都别想,能在宫里混口饭吃,保住条命,那都得谢天谢地了。

打从顺治起,直到慈禧摄政的早些时候,对太监的官位管得一直都特别严。清朝的历代皇帝为了防止以前的事儿再发生,对太监的官制都特别严格。就说雍正帝在位的时候吧,为了不让太监掺和国家大事,下过命令,说太监的官职不能超过四品。

就因为这个,早先在皇宫里,李莲英一直没啥存在感,是个“小透明”。后来慈禧掌权,开始提拔太监当自己的心腹,李莲英的情况这才好起来。那时候太监也不像以前那样被各种规矩框住了,李莲英的师傅,外号叫“小安子”的安德海就是个典型。

李莲英刚当上太监的时候,那安德海正被慈禧特别宠爱着,这人说话办事特别会让老佛爷高兴。靠着慈禧的看重,安德海的地位蹭蹭往上涨,李莲英也跟着得了好处,没过多长时间就被安排到慈宁宫干活去了。

李莲英虽说地位不高,可办事挺灵活机灵的,特别会看脸色,总找能显摆自己的时机。有一天歇着的时候,他无意中听见别的太监聊天,说慈禧近来特喜欢从上海传过来的一种新发型,然而宫里的梳头房咋弄都不能让慈禧称心。

虽说慈禧没给梳头房惩处,可那到底是她特喜欢的发型,没多弄几回还是挺可惜的。不过这倒让李莲英瞅见了机会,他打定主意要把这种发型给学会。就为这个,李莲英天天往各大妓院跑,去学梳发的本事,最后把这手艺给拿下了。

经同为太监且是李莲英老乡的沈兰玉推荐,慈禧准许李莲英进宫给自己梳头,她对此很是称心。打那以后,李莲英就常在慈禧身旁忙活,经过不少波折总算得势,变成了当时挺有名的大太监。

李莲英这名字,那可是慈禧给的。他发达以后,没忘了在老家的母亲曹氏。为了能更好地照料她,李莲英让人把曹氏接到了京城,安排她住在西直门棉花胡同的宅子里。

可是呢,人这一辈子,生啊老啊病啊死啊都有命数,迟早都有走的那一天。光绪三十二年(公元年)冬天,在宫里干活的李莲英得知了一个他特不愿意听到的消息——他母亲去世了。

母亲因病早早离世,这对李莲英是个沉重打击。不过,他没立马把这事儿告诉慈禧,还是像平常那样用心伺候着老佛爷。

过了几天,慈禧发现李莲英情绪不大对劲儿,就忍不住问道:“本宫瞧你这几日没精打采的,为啥事儿犯愁呢?”

李莲英一听这话,“扑通”就给跪地上了,强忍着伤心跟慈禧回话说,把他母亲曹氏去世的事儿讲给了慈禧。慈禧听后也忍不住叹气,把李莲英扶起来安慰着说:

“既然这样,哀家准许你回老家给你母亲办丧事,这四十八万两白银你一并拿走,把你母亲的丧事好好操办一番!”

李莲英那是感激得一个劲儿道谢,有太后给他撑着腰,他回老家给母亲办丧事就没啥可担心的了。为了能让母亲走得踏实,他在离开京城前,特意找来了和尚和喇嘛,让他们念了七七四十九天的经。

这事儿没完呢,李莲英给母亲超度完后,就把她的灵柩搁在护国寺里,每天安排三十多个人轮流守着。超度完了,李莲英就赶紧安排办丧事的具体事儿了。

因为觉着对母亲有亏欠,李莲英打定主意要给母亲办一场特别隆重的丧事。既然想办得隆重,那在花钱上就不能小气,再说李莲英手里有48万两白银呢,根本不用为钱的事儿犯愁。

李莲英把自家兄弟李升秦和李世泰喊来,三人又将当地那些有身份的大人物请到家里,一块商量治丧的费用。他们一开始定了50万两。有些人瞅着这庞大的数字直犯愁,寻思着咋能在短时间里凑够这50万呢?

一琢磨到这,大伙都不由得犯起愁来,可因为得满足李莲英的需求,这些乡绅耗费了半个多月的工夫,翻查《丧仪大全》《殡仪全书》之类的古书,拟出了一份单子。接着,四个代表拿着这单子进京城交给李莲英,然而李莲英却又给出了新的条件。

第一,李莲英的老妈曹氏活着的时候特爱听戏,那她下葬的时候,得在现场请来两台戏。一台得是当地戏班子唱的河北梆子,另一台是让京城的戏班子到这大城县来唱京戏。

第二,这丧事得尽量往大规模办,别怕多花钱。丧礼上的流水席和丧服得足量供应,特别是流水席,得按高规格的宴席来弄。这样一来,不管是来吊唁的普通百姓还是乞丐,都不会被晾在一边。毕竟人家到这儿都出了力,可不能让乡亲们心里不舒服。

李莲英讲了,为了能好好待客,让人有地方住,李家得提前搭够数量的席棚。李家在当地是个大家族,接着李莲英就派人把他们都给接回来,就是想显显自己多有排场。

那当然了,治丧的规格可不能“超了规矩”,能达到平常人家最高的下葬标准就行。李莲英这人小心谨慎得很,要是丧事办得太夸张,恐怕慈禧过后得找他说道说道。

第三,丧礼要用的东西、仪式都让京城的专人来管,所有布置都按京城的规矩来。最后,李家人得把从庄园到墓地的路修平整,路两边的树绑上素绸,墓地正大门里面和外面也都要搭几道素牌坊。

乡绅们仔细一算,全都吓得脸色发白,可李莲英不当回事儿。他说,钱没啥大不了的,不够就接着添,反正他能再向慈禧要。乡绅们不敢再磨蹭,只能赶紧着手准备李莲英母亲曹氏的丧事。

光绪三十三年二月下旬,过了仨月,李莲英领着他母亲曹氏的棺材从京城动身,接着这棺材通过通州走水运去大城县,李莲英自己则走陆路回了老家。

三月初一,那轰动京津地区的葬礼开始了。袁世凯派了三百个士兵,骑着高头大马在前面领路,葬礼的地方挂满了京城大臣们写的题词挽联。

道路两旁不光有黑压压的人,还放了好多“坐钱”。这都是李莲英从京津河北找来的“纸活”手艺人弄的,像房屋、车马,还有佣人、禽畜啥的,种类可不少。等送葬完了,这些东西也都得烧掉,给地下的曹氏。

下葬仪式从“送路”展开,哀乐响个不停,李家的人抬着纸做的车、轿、人、马走在路当中,伴着曹氏的棺木往墓地去。

大厅里的灵堂那叫一个气派,香案上有个尺把大的金香炉,日夜都烧着香,一直没断过。供桌上的供品啥都有,新鲜水果、点心糕点,还有各种山珍海味,那奢华劲儿简直让人咋舌。

那啥,为了能让母亲风风光光地下葬,李莲英找来了一帮“有本事的人”。这些人有的在现场放鞭炮,有的在现场做法事,还有的放神枪,再加上旁边两个戏班子的唱腔,把这现场弄得不像个悲伤的葬礼,倒有点像庙会了。

不过要说起来,李莲英最在意的得数葬礼上的流水席。这葬礼总共要办35天,来吊唁的人特别多,所以李莲英盼着把流水席给办好喽,不光让乡亲们能吃得饱、喝得好,还能拿些回家存着当粮食。

李莲英给他母亲曹氏办葬礼,那流水席是按最高规格操办的,在当地叫“十三碟”。这“十三碟”里,有四凉碟和九大碗。四凉碟就是四个小碗,里面装着下酒的菜;九大碗主要装的是像鸡鸭鱼肉这样的硬菜。

流水席分早中晚三班,一场大概有四十到五十席,平均一整天能做一百二十桌菜,有时能做二百多席呢。为确保人手够,李莲英找了二百来个厨师做菜,附近的三个村子负责给葬礼供应馒头。

李家庄园大门那有八个大缸,有的缸里装着肉,有的放着一整筐馒头,有的则盛着美酒。要是乡邻们在宴席上吃饱了,想再带点回家,就能从这些大缸里随便拿。

另外,李家人在村外挖了个大池子,能装下三四百头猪呢。每天,收生猪的车在大城县周边跑来跑去,结果河北的猪肉都卖光了,价格还一个劲儿往上涨。

有个姓刘的老人,对那一天记得特别清楚。他参加葬礼的时候才九岁,当时住在外祖父家。葬礼那阵子,他跟三舅父差不多每天都能往家拿酒,到最后居然攒了满满一大缸呢,这一大缸差不多能顶七担水的量。

葬礼完事儿后,李莲英向负责葬礼的人挨个表示感谢,接着在兄弟李升泰的陪伴下一家一家走了一遍。瞧见门户前满满的大缸,他脸上露出满意的笑。这时候,有个跟着的村民,见李莲英正高兴着,就笑着打趣说:

“二爷(村里人对李莲英的称呼)那可真是大方得很,这钱花起来真是没个限度!”

李莲英乐了,好像没明白村民话中的深意,就觉着对方是在夸他阔绰呢。

晚清那会儿,大厦都快倒了,李莲英这伺候太后的奴才还能过得那么富贵,真让人感慨啊!他那轻易到手的钱财,靠的可是老百姓没法讲出来的血汗啊。就清朝那腐朽又奢侈的统治,最后走向灭亡,那也是符合历史规律的事儿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712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