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晚清的慈禧掌权时期,宫里有一位权倾朝野的太监,名叫李莲英。
他深得主子器重,慈禧甚至打破“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的皇家祖制,封他为正二品总管太监。
所谓总管,就是由他去统领所有宦官。
他陪伴慈禧近半个世纪。
不仅慈禧对他极为赏识和宠爱,就连皇宫内院的其他人也对他赞不绝口,说他是个干练敏实、溢美隐恶的好人。
溢美隐恶,是评价他总是尽量替人美言遮盖,曲意回护。
不难想象,同时期还能有比他更具权势的宦官吗?
既身处权力巅峰,又深谙为人处世之道。
大家说,金钱财富是不是自然会滚滚而来呢?
没错,他很有钱。
现在北京的四合院值钱吧?
想当年,在他眼里,根本不算事儿——
他占据了从内城到外城,涵盖了大半个京城的许多处宅院。
并且,随便拿出来一套来,必是北京多进四合院的典型代表户型。
放到如今,假如没有拆迁,至少是区一级的文物保护单位。
在宫外,他住在哪儿?
权威人士爆料说,他住在过去的海淀镇,现在的中关村彩和坊。
这天,李大总管突然收到一封家书。
原来他老家的一个侄子准备参加国考了。
这在当年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
他的这个侄子,已经通过了县试,考取上了童生,今年准备参加由学道主持的院试。
一旦通过了院试,那可就了不起了,从此就能告别“童生”的称号,可以被称为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了。
那就算是有了功名,就可以进入士大夫阶层了;
虽说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这些特权对李氏家族来说早已不算事儿,但是能够堂堂正正地跻身士林,终归是个极为体面、极为荣耀的事情。
并且,今后还有资格去参加乡试变举人、参加会试中进士。
所以老家来信恳请大总管帮忙运作、运作。
李莲英的老家在哪?
河北的大城县。
那年大城县的童生考秀才,试场设在通州。
通州试场主考官姓孙,为人善钻营,会巴结。
他早想结交李大总管这位官场达人,但是苦无机会。
此次,机会来了:
李总管是大城县人,何不借机谒见,问问有无事情吩咐、老家有没有什么关系需要照顾呢?
于是他在临行前就跑到了李莲英的府上求见献殷勤。
按官阶论,孙主考是够不上与李莲英交往的,李莲英对这类官员也是不屑一顾的。
但是由于那封家书,李莲英心道,这孙某也算个桑梓的官,这件事托付给他正合适。
于是就破格传见了。
孙某请安叩头后,毕恭毕敬地请求谕示。
李总管说:
“别的事没有。我的侄子今年去通州考秀才,望老兄照拂。”
孙主考受宠若惊,连忙躬身说:
“一定遵办!请总管示知少爷名讳,卑职好办理。”
李莲英叫人取来一张书笺,写上侄儿名字交给了孙主考,就端茶送客了。
孙某能见到李莲英,认为是无上的荣耀,很是得意。
他感觉自己这就算驶入了官场的快车道。
考试完毕,正打算通知手下的考官取中李少爷时,竟找不到李连英交给他的书笺了。
官衙、家中从里到外、从通州找回京城找了个遍,均未找着。
少爷的名字就是凭空消失了。
这下子可把他吓得心惊肉跳,坐立不安。
有心再去问问,但是不敢。
因为丢失总管书笺,就是不尊重总管,是大不敬,要受罚的。
但是不去问,如果李家少爷中不了,又是抗命不遵。
总管一怒,不但丢了顶戴,还有获罪的危险。
孙主考反复思量,想不出个补救的应急措施来。只愁得他是茶不思、饭不想,终日里没精打采,唉声叹气。
副主考及其他考官见此情景,就关心地询问:
“大人为何这般模样?”
他不得不将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众人听后也很吃惊。
到底人多智广,并且都是科举这条路上挤过来的精英,于是大家七嘴八舌的议定:
“书笺既已遗失,名字又记不清,事难挽回;
少爷落了榜又不行。
要想两全,可以查一下考生籍贯,凡是大城县姓李的一概录取。
如此,则李少爷得中,丢书笺的事也就无有了,岂不一举两得!
纵然将来上峰知道了,事关李大总管,是无人敢过问的。”
于是,奇迹被创造出来了:
当年大城县姓李的考生,全部得中秀才,家家户户贴喜报。
平日的学霸们,得中在意料中;
而那些学业很差、下笔不能成文的学渣,甚至那些曾两次、三次落榜的渣渣中的战斗渣,这次也得中了。
不但这些劣等生本人莫明其妙,即使是给他们辅导授课的塾师们也很诧异——
今年朝廷玩的是啥路数,咋就有些看不懂了呢?
譬如,距大总管家族村子四里地路,有一个臧屯,那里也有李姓,本非李莲英家那支。
其中有叔伯兄弟四人,三人文墨好,另一个很差,考上了童生已是勉强,自知不行,秀才是不够格的,怕丢人,不愿赴考。
但因父亲望子成名,迫于严命,只得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前去应试糊弄交差。
居然也中了!
真是比如今买彩票中了五百万还要幸运。
于是,有人开玩笑说:
“准是考官喝醉酒看的卷,你有福碰上了”。
也有人说福至心灵,歪打正着,一时传为笑谈。
后来听说不但他们村如此,周围许多村凡是姓李的也全中了。
这样大家觉得更为奇怪了。
俗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这件事终于由大城县传到了京城、传到了李莲英的耳中。
结果李大总管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夸奖孙主考会办事,是能员。
并曾自我解嘲说:
“我也算是给家乡人办了一件好事。”
据说李莲英给自己立下的行为准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
“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
主要就是说自己这些年对待上级领导很尊敬,对待下属很宽厚。
这八个字之后就刻在了他的墓碑上面,成了别人了解他一生的墓志铭。
现在想来,是不是也很有趣呢?
郑重声明:
本文所回顾的这段往事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请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进行深入理性阅读,切莫误解。
笔者无意于激发、引导各种不良情绪,更无意于影响、重构读者朋友们的心理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