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牙河,大城县的母亲河,这里水清、岸绿、生态美,在蜿蜒流淌中融汇了古郡多年历史,培育了大城平和宽舒的人文性格,酝酿了辉煌灿烂的多彩文化。
历史追溯到公元前年的周定王五年,黄河发生历史性变迁,改道今沧州东南、盐山西北入海,海河诸水系摆脱黄河,成为独立系统。
子牙河向东北流至天津市郊的第六堡汇大清河后流入海河。当代,滹沱河、滏阳河归为子牙河水系。子牙河主干公里,其中近公里流经河北省的献县、河间及大城3个县。从河间市北司徒乡流入大城县权村镇董房子村西,流经留各庄镇、权村镇等7个镇,在西子牙河北村北出境入静海县。如果包含支流滹沱河、滏阳河,全长公里,流域面积9.5万平方公里,是跨山西、河北、天津的著名河流。
据明万历三十年(1年)成书的《燕山丛录》记载:“大城北有子牙镇,相传太公居此,所谓东海之滨也。河中有钓台浮出烟波上,人云常随水高下,虽大浸不没。”其景还被推为大城古八景之首的“钓台烟水”。
据西子牙村吕氏族谱序文记载:周朝,姜子牙所建的齐国相传30世,到了战国时期齐康公二十六年(公元前年),姜氏的齐国因“田氏代齐”之故,被取代了,姜太公的子孙四处逃亡,其中“长支居登州”,“少支”迁到大城西子牙,在此“傍台而处”。
子牙河不同时期名字的历史由来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子牙河是滹沱河的一个分支,称为滹池别水,同时也是漳水的一个分支,又称漳河或小漳河。南北朝时期,子牙河一边称漳河,亦称氵岁(音渭)水,所以后来的老百姓以为这个氵水就是渭河了。元明清,子牙河称盐河。盐河,是因从今天津盐场往邯郸一带输送食盐而得名。古人写字也是删繁就简,所以“盐”字写成“沿”,因而又称沿河。据文史爱好者考证:唐朝时期,当地吕氏为敬先祖姜子牙,于村东北台上建亭立祠,后又扩为姜子牙庙,因而聚落随名子牙村,明代时设为里,故又名子牙里。
清康熙三十二年(年)治理子牙河时,疏浚交河村至子牙镇的老盐河,因河道狭浅,上游之水仍不能通畅;康熙三十九年,皇帝到大城巡视子牙河,便将东支子牙河东移了3华里,挑为正河,修筑堤坝,更名为子牙河。
子牙河抗洪事迹
识别子牙河洪水来自何方,子牙河儿女独具慧眼,如这年洪水较清,就知道这水来自滏阳河,因为其流域多为胶泥土壤;如是浑浊的,就知道这水来自含沙较多的滹沱河,因为滹沱河在历史时期变迁很大,以“善淤”“善决”而闻名,有“小黄河”之称;如一般的浑浊,就知道滹沱河与滏阳河都有洪灾了,提醒子牙河沿岸人民要十二分的警惕和重视,至今还在流传清末商有馀为维护子牙河右堤下游48村利益而打官司的故事。今天的大城县大高庄村村民高建国家里还保留着清代到民国7张治河的‘功牌。
电影《战洪图》就是以大城人民为国家大局牺牲自己家园的事迹为原型,讲述海河沿岸某大队贫下中农在党的领导下与特大洪水搏斗,最后牺牲了村庄和丰收的庄稼,保住了天津市的抗洪故事。
子牙河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道之一
子牙河因其丰沛的水域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自古就成为了一条商业航道。往上游输送长芦盐,著名的磁州窑的瓷器也经这条航道销往海外各国。元代时,子牙河已成为了华北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道之一。同时也是本地重要的水陆要津,向东、向南,通沧州、济南等,直至南京、上海;向西、向北,通保定、北京、张家口,直至蒙古。人们在河畔兴建码头,往来商贸。著名的留各庄镇“水陆码头”旁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商贾。“据史料记载,老留各庄镇商贸区一共有数百家商号,其中大部分来自于19个省的外地商人在这里经商居住,本地人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外地客商,形成了商贸区的繁荣景象。
年,国家为了根治海河而改道子牙河,这使得老子牙河的水渐渐枯竭,子牙河水运从此中断。年后,国家施行生态补水政策,于秋冬时放水,使长期干涸的子牙河重新焕发了生机。
子牙河的历史波涛里,映现着文明的兴衰更替,激荡着历史的起伏跌宕;两岸筑堤抢险的铜锣,船工沉重的船篙,码头脚夫的脊梁……子牙河昔日长卷底片,无不反映子牙河儿女的风情和诗意。
原标题:《子牙河畔的千年文脉赓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