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饭碗端得稳不稳听听农民朋友怎么说

白癜风治好大概要多少钱 https://m.39.net/disease/a_5599614.html
夏收时节麦浪滚滚各地麦田一派忙碌景象连年丰收吃穿不愁一幅金色的丰收画卷铺开▲风吹麦浪,丰收在望。一台联合收割机正穿梭于一望无际的麦海。进入新时代,粮食安全又有了新的内涵中国这近14亿人的饭碗到底端得稳不稳?好不好呢?农民朋友最有发言权“好种”不愁销,品质出效益好品种农民青睐,企业追捧。抓起一把金黄的麦粒,河南驻马店驿城区林华明脸上挂满丰收的喜悦。“我种的新麦26,亩产至少斤以上。”尽管今年驻马店地区在小麦灌浆期遭遇了雷暴大风和大雨,但林华明的麦田并没有出现倒伏现象,长势十分喜人。品种的核心是表现,新麦26属于强筋小麦品种,凭借抗倒伏、耐后期高温、灌浆速度快、优质高产等一系列优点圈粉无数。今年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公布的四个超强筋品种,分别是新麦26、济麦44、师栾02-1和济麦,超强筋小麦可代替进口小麦,目前豫北地区广泛种植的正是新麦26。河南省吨源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翟文礼说:“市场最欢迎优质小麦,新麦26是我们加价最多、订单生产的首选品种。”粮稳天下安,良种是关键。在新冠疫情暴发叠加极端气候频发的不利条件影响下,优良品种对保障夏粮丰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良种良法:1+12山东莱阳种粮大户丁信北经营了多亩小麦,由于播种时天气干旱,土壤熵情差,今年春天苗少苗弱。丁信北无奈地对妻子说:“肥料少施点吧,眼望是个瞎。”针对胶东地区小麦生产经常遭受干旱、倒春寒、病虫害等的问题,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烟台综合试验站选育的“烟农”,并制定和推广了小麦抗旱节水技术、防冻减灾技术、种子包衣、一喷三防等技术。试验站姜鸿明站长了解到丁信北的情况后,对其指导春季综合管理进行了科学指导。麦收前,丁信北高兴地打“姜站长,你到我地里看看吧,麦子长得太好了!”“烟农”小麦新品种,自年来已连续六次实达亩产突破公斤。丁信北感慨地说:“本来是让人失望的麦田,结果丰收在望。种地,还是要相信专家啊。”持续强化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技融合,稳步提升粮食产能,让中国粮仓越来越稳固。节水小麦,喜出望外小麦种植曾一度带来了巨大的用水压力。“头水早、二水赶、三水四水紧相连,一直浇到麦开镰。”这句世代相传的民谚,曾被农民们一直遵循。▲以河北为例,据统计,近年来河北省全年的总用水量约亿立方米。其中,“用水大户”农业就占了总用水量的60%以上,小麦灌溉又占农业用水总量的50%。长期以来,河北地下水超采严重。受资源与环境制约,小麦育种方向由单纯高产转到了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的培育上,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一致在寻找最“耐渴”的种子。“去年衡节水麦只在拔节期浇了一次水,每亩用水60立方米左右,亩产也有多斤。今年相当乐观,浇一水也能收斤。”河北景县志清合作社社长高志清对种植的节水小麦非常满意。“过去的很多小麦品种不耐旱,整个生育期得浇三四遍水。”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衡水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北省农科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小麦育种研究室主任乔文臣介绍说,“像衡这种只浇一水的小麦,以前老百姓想都不敢想。”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今年正在推广的石麦22、衡,以及中麦、沧麦、邯麦、邢麦、临麦等系列品种,具有耐旱节水、高产稳产等优良性能,成为华北缺水地区小麦生产主导品种。与节水品种配套使用的“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栽培技术”,连年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据测算,今年我国节水品种和节水栽培技术的综合推广应用比传统小麦生产节省灌溉水30%左右,平均每亩约减少灌水38立方米。▲河北大城县振华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户展示节水小麦科技惠农,保障种粮“云端”种地新模式“我每天通过手机实时监控着地里的庄稼,发现有病虫害,可以及时做好田间管理。”安徽省怀远县种粮大户尚跃说,在线会诊解决了疫情期间的不少难题,“返青期的小麦长势好,但田里有杂草,专家通过手机视频给出了除草方案。”技术变革提升小麦生产能力,植保无人机、农业物联网、专家在线会诊等新模式,给传统农业装上高科技的“顺风耳”“千里眼”。不少农户感叹道:“这东西以前听都没听过,真是赶上好时候了!”重大病虫害精准预报湖北荆州沙斑桥村的小麦种植户周坤云承包了亩地种植小麦。“要不是收到小麦条锈病预警信息,我还不知道今年条锈病发生得这么早。”他下地一查看才发现,其中有5亩已出现较大面积病情,其余麦田也有零星染病现象,好在进行了及时防控,未造成大的损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院士带领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条锈病防控团队,及时掌握条锈病发生动态,并给农业主管部门提供防治建议。中央财政预拨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14亿元,用于支持各地做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相关工作。同时,小麦主产区各省也专门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蚜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控经费,确保了小麦“有病不成灾”。“夏粮丰收,全年主动”。在防疫的特殊背景下,夏粮丰收坚定了我们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信心。只要我们继续坚持藏粮于农、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我们就能筑牢粮食生产的稳固底线,让“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托起中国人稳稳的幸福!来源:中国种业编辑:张静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765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