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元。受访者供图
李春元男,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年11月参加工作,曾任廊坊市环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分管监测站、大气处、宣教中心工作。现任廊坊市环保局党组副书记、调研员。
廊坊市环保局党组副书记、调研员李春元终于完成了他创作的治霾小说三部曲。
这三部小说的创作,始于年京津冀全面向污染宣战之时。三部小说分别为《霾来了》、《霾之殇》、《霾爻谣》,共计96万字,是李春元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完成。
写书初衷,是为了宣传污染危害、治霾和防护知识。首部小说于年6月出版,第二部于年11月出版,最后一部已于年12月出版。
近日,李春元再度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他表示,京津冀联防联控治霾,首先要从大的政策上实现联合。据他介绍,大城县被曝光的两个超级渗坑,按计划须在7月底前完成治理。
质疑我的人如今说我应深挖
新京报:第一部书出版后,有官员对号入座并打电话来表达不满,后两部还有吗?
李春元:第一部书出版后,有不少人包括一些官员都不理解,说你埋汰我们。前几天有一位过去讽刺过我的人告诉我,说我之前就跟精神病一样,大家都不理解,说我写那玩意儿得罪人,觉得我是官场另类。现在他们的想法都转变了,大家觉得这种作品不仅要有,而且还不够多。觉得我的小说写得还不够解气,比如政府部门的一些不作为现象,官场对污染治理的错误认识等等,应该更深挖掘,应该再加力。当时那些质疑,我可以理解,那会儿的形势跟现在大相径庭。
新京报:当时的形势跟现在有什么不同?
李春元:当时各方面政策还没铺开,人们对污染的认识、对国家治理大气污染政策和决心的认识都有所局限。从年至今,已经是向污染宣战的第五年。这几年国家治理污染的政策不断趋紧,治理决心和方向更加明确,特别是京津冀大气污染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去年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成效令人欣慰,今年大气污染有不降反升的趋势,就算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也逐渐认识到这主要是因为不利气象因素导致,如果没有前几年的治理,在这种气候背景下,污染会更严重。
新京报:现在还有人说你写小说是不务正业吗?
李春元:现在没人说我不务正业了,大家都看到我白天在单位上班,该干什么干什么。小说都是每天凌晨写的,从凌晨三四点起来,写到六七点。因为我是手写,思考的时间很长,真正写的时间很短。平均而言,写一本小说大概需要三个月。
新京报:未来还会有治霾四部曲、五部曲吗?
李春元:我觉得下一部应该更多留给专业作家,我工作太忙,几乎连轴转。五十多岁的人了,如果一直这么下去干不了几天就得倒了,目前还没有计划继续写。
小说中很多内容都是真事儿
新京报:三部曲有多少情节来源于现实?
李春元:很多内容都是生活工作中的实事儿、真事儿。有媒体报道的,有我参加环保局长培训时其他环保局长讲的,有我在京津冀、长三角考察了解到的。
新京报:书中有一些很猛的情节,比如县长挪用环保经费盖大楼,捂住当地污染问题不上报,还有官商博弈等等,现实中也如此吗?
李春元:为了小说的情节,有的难免戏剧化,但很多都是基于现实。比如年,廊坊打算上一个投资数十亿的热电厂。当时廊坊市环保局长张卫东认为,发电厂的污染物不仅会影响廊坊市区,还会飘到北京。另外廊坊水资源匮乏,发电厂耗水量很大,他就找专家会诊,再向市政府提交报告,最终领导决定放弃这个项目。
新京报:最近《人民的名义》很火,想过把治霾三部曲拍成电视剧吗?
李春元:想过。有制片厂找过我,我当时说等三部曲都写完了再拍。我觉得把小说影像化需要专业人士来做。我也愿意无偿跟他们一起编剧,把我在环保一线的工作经验全部贡献出来。
新京报:同为展现官场的素材,治霾三部曲跟《人民的名义》是否有所不同?
李春元:《人民的名义》之所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