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城柳编村最后传承人

网易廊坊讯(张泰源刘磊焦国远文/图)“编柳条为之,缘以竹片。小者曰笆斗,亦曰三笆,又有四升斗,搀箕蒲篓……”自古诗中就有对柳编的记载,柳编制品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手工艺品。

大城县南赵扶镇小流漂村柳编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明永乐年间,编织历史亦达年,是远近闻名的柳编专业村。20世纪上半期达到了鼎盛,当时村里家家有窨井,“编筐、编篓,家家都有”,有升、斗、簸箩、簸箕、篮子等种类达十余种。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些家什大多被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取代了。这门费时又费力的手艺,面临着传承难的窘境,可大城县小流漂村的柳编老艺人路太春依然用勤劳的双手继续守望着。

今年68岁的路太春与柳编打了一辈子交道。年幼时,他就跟着父母学习柳编技艺。“我从15岁就开始编柳编了,我就是编着柳编长大的。”路太春说。

日前,记者来到大城县小流漂村。走进路太春的家,路太春正在认真地编制笸箩和簸箕,雪白丝滑的柳条在黝黑粗糙但不失灵活的双手拨弄下,有节奏地舞动,经过串底、打底、上腔、收口等十几个步骤,一件实用而又精美的柳编制品在这鲜明色彩对比中渐成形象……

说起来,柳编大致可以分为准备材料、编织、上色三个步骤。路太春介绍,柳编手工技艺制作分为“前道”和“后道”。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却是繁复和漫长的。“坐在屋里一坐就是一天,干这个活基本得天天呆在家里,比较耗时间。”路太春说,“现在编就在家里,夏天环境比较差,得在地窖里编,地窖里又热又闷,上午十点就下不去人了。”原来,柳编需要在不透风且潮湿的环境中制作,否则泡好的柳条会变干变脆,制作时容易折断。

在路太春家中的一个房间里,堆满了已经制作好的柳编,箢篼、簸箕、升、笸箩应有尽有。“小的三四个小时就能做好,大的要用一整天。”他指着摆放在院子里晾晒的柳编继续说,“小的卖八九十元,大的百余元,除去成本挣不了几个钱。”

路太春说:“收入少,工作环境差,现在的年轻人都不肯在这上面下功夫。”目前,小流漂村柳编手艺人像路太春这样,一年四季都在做柳编的只有四五个人,而这些人的平均年龄都在60岁以上。

柳条在老人们的指尖上下翻动,“一个六十厘米见方的笸箩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每隔几天,就会有来自周边地区的客商上门采购柳编制品。”路太春一边忙活一边向记者介绍。尽管年事已高,柳编制品利润又低,但路太春始终不愿放弃自己坚守了一辈子的手艺活,柳编工作让他很满足,但在采访中,他也道出了自己的忧虑。他说,现在村里干柳编的就他自己了,“柳编村”就真的名不副实了。

常年在高湿环境中工作,路太春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每逢阴天下雨,他浑身关节疼痛难忍。记者观察到,他粗糙的双手指关节弯曲且粗大,而这双手,见证了柳编的兴与衰,编织了柳编的精和美,也正是这样一双双质朴的手,编织出了“柳编村“的一方生活。

记者了解到,随着柳编需求量的锐减,近年来柳编在日常集市基本卖不出去,“买柳编的大多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老人,估计等他老了,柳编就更没有市场了。”路太春说。

朴实的农民,质朴的柳编,劳动人们手中编织的不只是柳编,更是一种生活,一种文化。从这一双双粗壮的手中传递出的是一个民族的朴实,不知这从手里传出的朴实,需要多久才能再次深入人心……

如今,路太春和其他手艺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个喜欢柳编的人,将这一传统手艺传承下去,让“大城柳编”恢复昔日的荣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427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