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社村郝氏源远流长

在久负盛名的梨乡同川上社村,矗立着一座明清风格的“晋贤故里”石券门楼。此为郝氏后人为东晋名士郝隆所建。

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伏羲氏的弟名骨,一说名省。骨的子孙在殷帝乙时有人名子期,被殷王封于郝乡(今山西太原)。子期和子孙在郝乡定居,其子孙以封地得姓郝。”而《上社郝氏家族史》中也说其家族源于太原郝乡(今郝庄),相传,汉代郝夔出任匈奴中郎将时,驻守于汉与匈奴交界处的古原平,遂籍郝家寨(今上社)。郝隆为其十五世裔孙。

郝隆生于西晋惠帝初(约年),卒于东晋海西公末(约年),享年70多岁。

明永乐版《太原府志·人物篇》载:“郝隆,字佐治,处士,崞县人。少博学,无书不读。七月七日,见富家曝晒衣服,乃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曰:晒腹中书耳。与族人世福同爨。诏复其家,名重一时。”

清乾隆版《崞县志》也有几乎相同的记载:“……诏复其门,辟为参军,崇祀乡贤。”

上社村隆公祠现存的清同治八年碑载:“先生讳隆,字佐治,东晋名士也。尝为征西官属卒,未得志。余考当时王、谢诸公皆温所辟,其后皆至卿相,为一代名臣。而公终生不遇未表,见士固有幸有不幸欤!《世说》载公轶事风流,旷达相见,其为人而佳话千秋,儿童尽悉。则亦足以不朽矣,又何必得志一时后为荣哉……”

郝隆嗜书如痴,学富五车,名扬东西两晋,《世说新语》里就记有其三则故事,故里上社村曾建有“晒书堂”。

郝隆先后生活于晋代南北两地,前半生在北方,后半生在南方。因而,其后裔也分为两大支流,一支在晋北同川,一支在江南安陆。南方安陆支族中,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唐朝宰相郝处俊。北方同川支族中,也有许多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同川赵村现存的唐长寿三年()《为金轮圣神皇帝修故伽蓝之碑》中,就刊刻有11位郝姓功德主的姓名和官职。他们是:上柱国郝永师、郝仁楷、郝仁惠,为正二品勋官;上轻车都尉郝仕哲,为正四品勋官;轻车都尉郝士廓,为从四品勋官;上骑都尉郝仁喜,为正五品勋官;代州北楼屯官骑都尉郝泰静,为从五品勋官;骑都尉振师郝开云,为从五品勋官;果毅郝正路,为正七品武职;清凉府队正郝玄明,为正九品武职;五台县录事郝石生,为文职县吏。另外,崞县旧志将晋将军郝胜、金河东北路转运使郝俣都列为郝隆后裔。同时刊载于志书中的还有金进士郝居简(郝俣子),明嘉靖壬午科()举人、知州郝璋,嘉靖庚午科()举人、通判郝桂芳,清康熙丙子科()举人、大同教谕郝操,乾隆戊午科()武举人、鸡鸣驿把总郝廷选,嘉庆甲子科()举人、曲沃教谕郝鹏翔,同治丁卯科()武举人郝鹰扬。以及明朝以岁贡生出任训导的郝大本、郝应熙,明岁贡生郝应荧、郝瓒、郝玳和清岁贡生郝生锐等。

据了解,上社村的明朝郝氏谱牒早已失传,清乾隆年间在重新整理族谱时,因原居郝氏与新迁郝氏同为太原郝乡(郝庄)支族,便一并汇编为新族谱。虽然现如今人们已无法分清新旧族人,但居住在同川梨乡的郝姓皆认定郝隆是其始祖。

同川郝氏的定居历史距今已有多年,西汉至西晋末为15世,东晋至元末45世,明至今26世。以郝隆为始祖至今已有71世。现在,同川郝氏主要分布在上社、南河底、南旺、观里、东山底等五村,人口共计余众。

上社村除留有“晋贤故里”石券门楼和郝隆衣冠墓外,还于清同治八年在郝家祠堂创建了隆公祠,祠门两旁曾置有木刻楹联:“为布衣有光东晋,作参军大振南蛮”。之外,上社村还有春秋战国古城遗址和古战场跌马沟,以及汉代文化遗址与郝家寨旧迹、金代书斋此君轩、元代壁画墓、明代岱山庙、清代古戏台等文物古迹。而上社村大街上的多处古代闳楼,更是这里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尽管如此,人们记忆最为深刻的还是曾经悬挂在南河底郝氏宗祠里的那副楹联:“赋娵鱼辨小草讽谢调桓名士清谈倾江左,生典午官参军晒书坦腹故乡遗址在沱东”。这短短的34个字,竟然可以精辟地概括了郝隆的生平事迹,五台举人刘升瑛真有一支神来之笔!(作者:我为书狂)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537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